廈門大學詹東平教授做客第253期化苑講壇
報告題目:微納尺度電化學:原理、方法和儀器
報 告 人 :詹東平教授
報告時間:2017年4月28日(周五)下午14:30
報告地點:化學樓二樓一號會議室
邀 請 人 :王得麗教授
報告人簡介:
詹東平,廈門大學教授,固體表面物理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1994年于哈爾濱工程大學獲得工學學士學位(電化學工程);2002年于武漢大學獲得理學博士學位(物理化學:電化學),師從吳秉亮教授;2002年至2009年先后在北京大學、Univeristy of Texas at Austin, Queens College CUNY從事博士后研究,師從邵元華教授、Allen J Bard教授和M. V. Mirkin教授。2009年6月入職廈門大學,開展微納尺度電極過程動力學和電化學微納制造研究。2013年晉升教授,先后獲得教育部新世紀人才計劃和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資助。獨立開展研究以來,在包括JACS、ACIE、Chem. Sci.等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48篇,應邀在Acc. Chem. Res. 和Chem. Soc. Rev.上系統(tǒng)介紹課題組在電化學微納制造領域的創(chuàng)新性工作,并對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
報告內(nèi)容:
電化學研究界面電荷轉移規(guī)律及其應用,是物理化學的重要分支學科。當電化學體系的特征維度降低到微納米量級,其界面雙電層結構、物質傳遞、電荷轉移、表面吸脫附等過程及其偶聯(lián)關系均與宏觀尺度電化學行為迥異。“納米效應”是經(jīng)典電化學理論在微納尺度失效的重要原因,即納米材料或者微納結構特有的物理、化學性質,其中就包括電場感應、接觸電場、光電效應、壓電效應、表面等離激元效應等各種物理外場誘導的界面電現(xiàn)象。這類感應電荷符合Poisson-Boltzmann分布,被限域在空間電荷層的Debye長度以內(nèi)。由這種微納尺度的雙極性界面所構成的原電池或電解池,其反應動力學性質很難采用傳統(tǒng)的2-電極或3-電極體系來研究。報告將首先介紹若干物理外場誘導/調控電化學反應的原理及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的電化學微納制造方法,然后介紹電極過程動力學研究中的數(shù)學建模和數(shù)值分析方法,最后介紹微納制造技術對電化學基礎研究的支撐作用,包括電化學能源體系中催化劑表面吸附、溢流、擴散和反應動力學以及石墨烯界面電荷轉移性質的構效關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