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夏帆教授團隊:生物傳感器領域取得新進展
1月20日,《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28,460-465。影響因子17.493)發表化學與化工學院夏帆教授研究團隊與材料學院翟天佑教授團隊合作的一篇論文,題為 《限域孔道內功能化“雙面神”結構環》(Functional “Janus” annulus in confined channel)。該論文報道在限域孔道內修飾分散的、處于三維度納米級的金納米顆粒。該功能化的金納米顆粒表面與其未覆蓋的孔道表面形成了兩個性質迥異的界面,產生了具有“雙面神”結構。通過交流阻抗的方法表征了“雙面神”結構環上的單鏈DNA分子的自組裝和雙鏈DNA分子雜交過程。進一步地,功能化的“雙面神”結構環應用于DNA的單堿基錯配的表征,成功區分了DNA分子端位單堿基錯配。該文章第一作者為博士后高鵬程,由夏帆教授團隊與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翟天佑教授團隊共同合作完成。
夏帆教授是化學與化工學院2012年引進的青年,本科期間曾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經過幾年的發展,2015年正式獲批“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實現了我?;瘜W學部杰青零的突破。近期,夏帆教授團隊科研論文質量取得新突破,其科研成果在《先進材料》 (Advanced Materials)、《自然·亞洲材料》(NPG Asia Materials)等國際高水平刊物上相繼發表。
糖尿病病人檢測在醫學中有很多研究,夏帆教授研究團隊設計利用一種獨特的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 (AIE)分子,可以特異性地與葡萄糖發生鍵合反應,將這種寡聚物形成的反應應用于納米孔道內,利用此反應來研究分子在納米孔道內壁的生長機理,基于此,提出了一種新穎的“洋蔥”生長機理。AIE分子與葡萄糖分子連接后,AIE效應被激發,從而發出強烈的熒光,為實驗提供了一種更精確有效的檢測手段。該新穎的雙信號輸出納米孔道體系在糖尿病病人尿液樣本檢測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這項工作發表的論文《電和光信號的協同作用揭示納米孔道的“洋蔥”生長機理及其應用》)(Coordination of the Electrical and Optical Signals Revealing the Nanochannel with “Onion-like” Gating Mechanism and its Sensing Application)剛剛被《自然·亞洲材料》(NPG Asia Materials)在線發表。該工作是由2015級博士生徐雪梅在課題組婁筱叮副教授的指導下完成。
另外,夏帆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Real-Time, Quantitative Lighting-up Detection of Telomerase in Urines of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by AIEgens”與“Quencher Group Induced High Specificity Detection of Telomerase in Clear and Bloody Urines by AIEgens”被加拿大醫藥研究資訊公司-環球醫藥發現(Global Medical Discovery, GMD)[ISSN 1929-8536選中,并受邀相繼發布為關鍵醫療診斷文章(Key Medical Diagnostics Articles)。該研究報道了一種快速、高靈敏度、高特異性檢測端粒酶活性的新方法,為抗癌藥物的篩選與端粒酶在腫瘤診斷方面的應用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并經一百余例病人尿液樣本驗證。此系列論文均由本院2015級博士生莊原在夏帆教授與婁筱叮副教授的指導下完成,發表于美國化學會旗下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2015, 87, 6822-6827;2015, 87, 9487-9493)。
以上工作得到了中共中央組織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華中科技大學等各類項目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