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曾做過這樣一項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一輛停在比較雜亂的街區,一輛停在中產階級社區。他把停在雜亂街區的那一輛的車牌摘掉,頂棚打開,結果一天之內就被人偷走了。而擺在中產階級社區的那一輛過了一個星期也安然無恙。后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這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后來,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依托這項試驗,提出了一個"破窗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個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未得到及時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那么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關于破窗理論,不能不引起一些思考——
是公眾的麻木不仁導致了連環破壞的發生,還是人性本惡?
如果要改變這種現象,我們應該如何切入?是從細節入手著眼整體提高,還是以整體素質為長線全面推進?
其實,破窗的問題,正是我們尚未發掘的……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其所最為欠缺,也最為忽略的部分,就是對社會公德的塑造和培養。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我國的科技水平和物質文明都在飛速進步,但與此相不協調的,依然是社會文明的發展。因此,黨中央、國務院不斷提出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口號,旨在解決我國人民的根本矛盾,將精神文明、社會和諧作為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強大后盾。
但是,正如破窗理論所述,社會公德對公民的基本素質,有著長遠而必要的要求。人性如果本惡,那么就需要去不斷教化不斷感知,使其上進;如果人性麻木不仁,就要用一系列行動去喚醒那些曾經的良知,培養公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榮辱觀。
我們,作為享有天之驕子之譽的大學生,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和建設者,面對“破窗理論”,應當如何去做?如何在保證自己公德的同時喚醒社會的公德?
上課接聽手機,食堂里打飯拿菜不排隊,公交車上不投足額貨幣,隨意往外扔小垃圾,云云總總,都體現了校園環境里不被大家重視或重視程度不夠的細節缺失性。這些小小的破窗,看似無傷大雅,但由于“破窗效應”,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的創建有著不可小視的影響。畢竟,大學生是知識分子的新生力量,如果公德教育在這一環節上沒有把細節把握好落實到,就會對公德傳播層面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
開展公德教育,作為載體的我們——大學生,應該以身作則,身體力行,積極感化社會,以自我完善的光輝形象去告訴大家——這樣做,才能體現公德,才是一個民族應有的素質!同時,開展一系列針對不文明行為的宣戰活動,幫助公民擯棄陋習,知可為,也要知其不可為!另外,作為知識分子,我們更有義務去運用自己所學知識,走進社會,走進基層,發揮知識的力量,讓公德之花,遍地綻放!
破窗,固然不可避免。重要的是,我們在修窗的同時,還要思考,如何不讓破壞重演。
公德長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責任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