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清明節”是中國人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掃墓”是我們緬懷先人的獨特方式,也是一種特別的處理哀傷的儀式。
心理學家根納普認為,儀式在處理哀傷過程中具有強大的威力。儀式可以同時對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產生作用。因此,葬禮和哀悼的儀式具有療愈的功能。
以下是關于哀悼儀式的心理學理論,希望幫助大家更好的哀悼逝去的人與事,珍惜現在,好好生活。
哀悼儀式的分類
1、持續性儀式:強調喪親者正處于傷痛之中,逝者依然被銘記。例如清明節的公開祭奠,在逝者的生日或者逝世紀念日那天點一支蠟燭。
2、轉化儀式:表明喪親者在哀傷歷程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例如一個母親在兒子死亡一年之后,仍不愿意把他生前臥室里的衣服和個人物品處理掉,盡管她的兩個女兒還擠在一間房間里。心理治療中可以通過轉化性的儀式,讓她虔誠地拿走她想要保留的物品。然后在對兒子生命的慶祝會上,把剩下的物品分給家庭成員或者朋友。當東西分完之后,她女兒就可以住進那個房間了。
3、和解儀式:它是一種要求或者給予原諒的儀式。如一個喪親者寫了一封信給她經常缺席的父親,在父親的墳前讀了這封信后,她將它作為祭品燒掉,以此來原諒父親曾經對她的忽視。
4、肯定儀式:它通常是和解儀式的補充,肯定儀式確認收到了遺贈并表示感謝。例如一個早年喪父的年輕人想出一個儀式來感謝他逝去的父親為他做過的事。
(資料來源:《哀傷治療——陪伴喪親者走過幽谷之路》,羅伯特 .內米耶爾,機械工業出版社)